https://epaper.csstoday.net/mepaper/mobile/paper/pageList?pubCode=zgshkxb&pubDate=2025-01-24&pageTitle=A01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這一重要論述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綜合改革,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居世界第二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實踐證明,新時代我國教育、科技、人才事業之所以能夠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到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確保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凝聚強大合力。一是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不斷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扎實抓好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不斷推動教育系統黨的建設高質量發展。二是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優化黨中央在科技領域謀大事、議大事、抓大事的制度安排,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增強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和推動科技工作的本領,發揮宏觀指導、統籌協調、服務保障作用。三是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黨管人才工作格局,加強對各方面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全方位支持人才、幫助人才,千方百計造就人才、成就人才,充分尊重人才,善于發揮各類人才積極性,共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凝心聚力。
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我們要增強系統觀念和大局意識,在統籌謀劃、頂層設計上下功夫,推動各方面資源政策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實現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聯動。
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形成良性循環。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以科技創新需求為牽引,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把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強化校企科研合作,讓更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一體設計,實現有效貫通。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活水,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平臺集成、學科交叉與基礎設施等優勢,以開放協同、靈活多樣的科研組織方式,力求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突破。發揮科技領軍企業準確把握市場需求、組織方式靈活的優勢,協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開展集成創新。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堅持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推動深度融合。“四鏈”融合的實質是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資金鏈為支撐,以人才鏈為核心要素,實現知識、技術、資金、人才等各類資源的高度集聚和融通共享。推動“四鏈”的融合,有助于打造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破解科技和產業“兩張皮”問題。要加快建設由企業、高校院所、政府機構等主體協同合作的創新生態,搭建各類高能級合作平臺,推動“四鏈”間政策有機銜接,實現要素有序流動、政策同向發力,以良好環境推動深度融合,培育新質生產力。
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這就迫切需要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引領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著眼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明確了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各項任務,為破除束縛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緊扣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以教育家精神引領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健全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保障機制。推進教育數字化,加強終身教育保障。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闖難關,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統籌各類科創平臺建設。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發揮用人主體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中的積極作用,建立既有中國特色又有國際競爭比較優勢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搞科研的制度。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
發揮高等教育龍頭作用
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國家事業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高等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合作交流等多重功能,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是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樞紐,在統籌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們要充分發揮高等教育龍頭引領作用,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優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
二是加強高水平基礎研究,有力支撐科技自立自強。積極發揮高校特別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深化自由探索與有組織科研模式的雙輪驅動,以基礎學科研究帶動核心技術突破。
三是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完善產學研聯合協同攻關體制機制,積極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探索“企業出題、高校答題”新范式,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四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推進高水平教育開放。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優化教育對外開放全球布局,推動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等平臺建設,支持高校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作者系廣西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