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csstoday.net/mepaper/mobile/paper/story?pubCode=zgshkxb&pubDate=2025-03-05&pageTitle=A01&ddd=s_6626f0f92269b013d6d27b726d688e250ed5eae6273f7b2362b45eef72ef519a&link=0f47f0efde6b133e45e758247bf1f96e2f329cb1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構建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為充分發揮思政課的價值引領功能,需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原則,以“頂層設計”為引領、以“情感共鳴”為目標、以“空間變動”為手段,引導學生自覺將黨的創新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頂層設計推進教材一體化建設
思政課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也是宣傳和普及黨和國家重要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沿陣地。近年來,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教育部積極推進中小學三科統編教材、“馬工程”重點教材建設使用,組織編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及時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體現到大中小學教材體系中,教育引導廣大學生打好人生底色。
合理編排教材內容,打造縱橫交織的教材結構。科學規劃教材布局,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一體化建設,要遵循思政課建設規律和青少年成長規律,從縱向銜接和橫向貫通兩個維度對教材編排進行優化。縱向銜接即構建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教材體系。小學階段,遵循“是什么”的啟蒙性原則,在講故事中讓學生對黨和國家以及社會主義形成初步認知。中學階段,遵循“為什么”的說理性原則,在案例講解中打牢思想基礎,在對比分析中破解認知迷思。大學階段,遵循“怎么做”的思辨性原則,引導學生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實踐、解決問題,并在實踐檢驗中發展真理,促進黨的創新理論更具生機活力。橫向貫通即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思政課不僅涵蓋政治學科的內容,而且在文學藝術、歷史文化等其他學科體系中具有基礎性作用。在編制教材時,應將思政元素與跨學科內容交叉融合,在相互借鑒中實現優勢互補,強化教材建設的科學性與時代性。
加強理論創新研究,構建與時俱進的教材體系。實現思政課內容的創新與發展,需要持續深化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推進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更好地通過理論創新豐富思政課教材體系。首先,深挖具有中國記憶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容,將多種形式的文化資源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使思政教材與時俱進、彰顯中國特色。其次,在實踐基礎上,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指導、完善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在解答“時代之問”、應對發展挑戰的社會實踐中積極探索新的理論支撐,為思政教材內容注入新的理論生長點。最后,用富有中國特色的概念、范疇、話語,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原創性貢獻等研究深、闡釋透,講清楚其中的道理學理哲理,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教材入頭腦入人心。
提升思政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
課堂教學既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黨的創新理論的實踐場域,對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
深度挖掘鮮活史實事例,夯實學生理想信念根基。依托史實案例將黨的創新理論生動化、具象化,通過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一是將革命、建設、改革時期的感人事例與思政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讓學生切身感悟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引導學生堅定自身理想,增強使命擔當。二是以時代楷模、榜樣人物為典范,讓學生在榜樣學習過程中檢視自身不足、汲取前行力量。比如,將黃文秀同志事跡融入課堂,熟知她所帶領的百坭村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的顯著成績。黃文秀同志的事跡不但彰顯出她對黨的忠誠,而且表現出她堅定的信念、強烈的擔當,對于激勵學生堅定信念、勇擔時代使命具有重要意義。
善于運用社會反面教材,培養學生批判思維能力。在思政課堂教學中,應將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引入思政課,引導學生以客觀、理性的態度,正視并剖析其產生的原因與危害,提升學生對社會現象的判斷力和鑒別力。一是利用反面案例,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反面教材案例,如環境污染、腐敗現象、網絡安全等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探討或主題辯論,使學生在交流中表達觀點,深化對事物本質問題的分析。二是設計與社會反面教材相關的場景模擬活動,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辯證思考問題。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和參與意識,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升辯證思維能力。
提高理論武裝質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是個大課堂。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大中小學思政課要以“空間變動”為基本手段,將課堂空間延展至網絡與社會空間,構建“大思政”教育新格局。
善用網絡空間,拓展學校教學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首先,充分利用網絡空間搜集和整合思政課教學素材。譬如,在線上教學中利用新華思政、中國大學生在線等云平臺,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熱點素材,拓寬思政元素的獲取渠道。其次,運用網絡空間創新教學方式。譬如,在專題教學中可依托中國大學MOOC、學習強國APP,讓學生跨時空聆聽全國名師的現場授課,開展線上互動,打破知識傳播的地域壁壘,架起大中小學思政課的共學橋梁。
活用社會空間,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社會空間是思政課的延伸場域,是學生觀察社會、了解社會的透視鏡。以黨的創新理論推動思政課內涵式發展,要善用社會大課堂,鼓勵學生深入社會開展理論宣講、社會調研、義務勞動等,使學生在實踐參與中加深社會感悟,洞悉現象背后的深層內涵,在社會實踐中深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解與認知。
(作者系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建設工程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