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pph5.cloudgx.cn/article/sync1905244381792546816
新聞眼
素有“歌海”美譽的廣西,是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秀美的山水、多彩的民族,滋養了豐富的民歌文化。民歌好似春江水,從歷史長河中悠遠而來,向寬闊的大海奔涌而去。源遠流長的民歌文化在八桂大地上綿延不絕,成為廣西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春暖花開“三月三”,“歌海”又將民歌飛揚、“村歌”唱響。讓我們從民歌創作者、研究者的感悟里,感受八桂民歌的別樣魅力。
站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今天,眺望經典民歌的傳播源流,搜索定位與“她”初相識的緣起,這一回眸便是50年前。
小時候的鄉村夜晚,月亮可真圓、真大、真亮呀!孩子們簡單地扒拉幾口晚飯,便飛奔到村頭曬場玩古老的游戲,隨意列隊站成兩排,手拉手扯起喉嚨唱歌。我的整個童年都浸潤在中原山歌和地方戲曲之中,當偶然有機會看到電影《劉三姐》時,就被那種完全陌生化的歌舞視聽徹底俘虜了。

武鳴“壯族三月三”民俗文化展示活動現場,群眾們在唱山歌。 資料圖片
聆聽《藤纏樹》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纏綿悱惻,只覺擁有這般天籟之音的人們,肯定跟自己不在同一個世界。于是就想,那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所在,人們才會如此溫柔又不失決絕地發出“哪個九十七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的愛情宣言?
直到30年前來到廣西工作,聽了更多更豐富的各民族民歌,便情難自禁地想要融入“歌海”。那段日子,由于對學唱山歌小調兒過于熱衷,時常流浪在河南話和桂柳方言的夾縫地帶。
拜文娛記者身份所賜,有很多跟文藝界人士聚會唱卡拉OK的機會。一次某作曲家實在忍無可忍,指著我手中的話筒調侃道:“小胡記者還是唱河南豫劇吧,一唱廣西歌曲調兒就跑到外婆家啦……”從此之后,我一到唱歌就有點心理陰影,實在推不掉陪朋友去KTV,除了吃喝就是盯著屏幕上的滾動歌詞,時間一長也看出一點門道:“這些押韻的句子,似乎也不難寫嘛!”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對歌詞中的韻腳、結構和詞膽之類越琢磨越上癮之后,我開始尋找機會露上一小手。
想著念著機會就來了。2002年,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提出要“振興八桂歌海”,先跟一批詞曲作家簽約,又帶大家深入百色地區隆林、西林、那坡等地采風,大有不挖掘出“壯族音樂元素”不罷休的氣勢。30多個音樂人也摩拳擦掌,決心要推出一批“唱得響、傳得開”的優秀歌曲。
記得那是一天下午,采風團乘車趕往另一個縣城。山路崎嶇,搖擺晃蕩,大家都在打盹兒。我被一個拐彎猛地晃醒,睜開眼正看見黃昏日落,車窗外有一輪又大又圓又紅的夕陽,正朝著山的那邊緩緩落下,如同觸電般突然喊出一句話:“紅太陽掉進山那邊河里啦!”大巴車陡然又來一個拐彎,我禁不住蹦出一句:“阿哥的山歌牽出月亮來……”
哼出這兩句,我感覺有點小意思,趕緊掏出采訪本,聯想起在廣西生活這些年的感觸,映襯著腦子里閃爍的情景和人物,歪歪扭扭勾兌出如下簡短詞句:
吹木葉的阿哥你賣什么乖
丟給你個眼神你發什么呆
妹妹花彩裙已經翻過坡
你還站原地傻傻地猜
紅紅的太陽掉進山那邊的河里了
阿哥的山歌牽出月亮來
唱歌人的腳步聽不見啦
聽歌人的小手還在窗口擺呀擺
當時并不確信,這些并不符合常規創作的長短句子,會有人愿意譜曲。在接下來的采訪中,記歌詞的小本子也稀里糊涂給弄丟了,采訪幾天回到報社就忘了這個小插曲。
又過了一段時間,為了籌辦第四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組委會組織一批詞曲作者創作,我也是其中一員。在我冥思苦想創作之時,突然想起以前丟失的采訪本那幾句歌詞。我憑借回憶整理好歌詞,如釋重負地推開作曲家何超立老師的房門,慈祥的何老師因跟別人合作婉拒了我。大約40分鐘之后,何老師突然拿著我的歌詞找我合作,他看到歌詞靈感而出小調,興奮地哼唱起來。
后來我只顧忙著工作,隔三岔五聽說央視導演和音樂總監都選中了這首歌,還找了音樂人浮克進行編配錄制。直到民歌節開幕式晚會走臺那天,跟一群同城記者采訪各路明星大腕兒,舞臺上出現當紅歌手陳明排練的身影,充滿電子感和親和力的前奏之后,開頭一句“吹木葉的阿哥你賣什么乖”就把在場人們吸引住了。聽完整首歌曲后,我聽到旁邊有人喊:“哪個寫的?恁子好聽!”
自打那一天開始,原創歌曲《山歌牽出月亮來》算是完成了當初采風“唱得響、傳得開”的任務,不單是知名歌手不同風格的演繹,還有無數“廣場舞版本”各處傳播,一首原創歌曲就蛻變成具有流傳度的廣西民歌。
一晃多年過去,如今我雖然很少寫歌了,卻見證了廣西民歌這片豐厚的土壤,從山歌牽出不少“月亮”來。從“劉三姐”那些經典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謝了》等,到源自隆林彝族民歌的《趕圩歸來啊哩哩》這些前輩創作的廣為流傳的經典之作,再到后來新民歌精品之作《廣西尼的呀》……精品,始終是民歌發展所需。如今,廣西對文藝創作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文藝創作可謂迎來發展的春天,新民歌大會也誕生了一些優秀作品,仍然呼喚精品之作,期盼經典永流傳。
回望源遠流長的民歌長河,對標諸多民族地區的經典民歌,我驀然間領悟到,喀斯特地貌造就的垂直空間,讓廣西民歌天然具備了獨屬自己的“立體聲場”,它的魅力就藏在十萬大山的褶皺里,刻在紅水河鵝卵石的紋路中……
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相互碰撞的時代,AI賦能的廣西民歌依然從紅水河源頭流淌而來,至今仍在不斷演變和創新,終將成為跨越時空的永恒回響,成為“有根的世界音樂”。
期待我們這片民歌熱土,從山歌文化中牽出更大更圓更亮的“月亮”……

2025年3月28日廣西日報花山·文苑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