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RrJc9yoTZixBnP8gdMPRrw
徐晶,廣西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全國模范教師。她深耕化工教育科研領域十五載,始終堅守教書育人初心,始終保持對科研的熱情,聚焦碳基資源催化轉化與催化劑全生命周期動態構效關系研究,培養了大批扎根西部、服務產業的創新型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和化工學科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一、以生為本:全心點亮學生成才之路
化工熱力學是化工專業核心課程,因概念抽象、計算公式繁多,學習難度大,經常成為學生學習的“攔路虎”。為解決學生入門學習難、融會貫通差、應用脫節等問題,徐晶結合自己多年教育教學和科研實踐的心得,不斷探索構建“四年一貫制”精準育人體系。針對大一新生,她聯合專業教師與優秀學長開展學業導航,將學科前沿進展和時代變革帶入課堂,通過講述科學家故事、組織要點討論、引入工程應用案例以及設置實驗室開放日等活動,幫助新生建立學科認知框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職業發展方向;面對大二學生的迷茫期,徐晶深入宿舍與班級,開展“一對一”談心,通過“科研興趣小組”“學術沙龍”等形式,引導學生參與課題設計,激發創新潛能。在她的指導下,學生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獎項10余項;在大三職業規劃關鍵期,她整合校企資源,舉辦“未來工程師”論壇,邀請企業導師與畢業生分享實踐經驗,提升就業匹配度;針對大四學生的就業焦慮,她建立“簡歷診所”和“模擬面試工坊”,為困難學生提供個性化幫扶,近三年所指導學生就業率達100%。
二、科教融合:創新與教學改革雙輪驅動
徐晶聚焦國家“雙碳”戰略需求,帶領團隊突破傳統催化劑研究范式,自主研發“動態現場原位譜學技術”,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工業催化劑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的實時動態表征,成功解決傳統表征手段無法捕捉活性中心演變軌跡的技術瓶頸。她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Advanced 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并應用于鋅-二氧化碳電池催化劑開發,使電池循環穩定性提升至417次,為新能源存儲技術開辟新路徑。在此基礎上,她主持建設的“苛刻條件催化反應平臺”成為區域共享科研基地,累計支撐8項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從教以來,徐晶以第一發明人獲授權發明專利15項,其中3項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同時,憑借系統性創新成果,先后斬獲中國化工學會侯德榜化工科技創新獎等7項省部級榮譽。其領銜的科研團隊在催化材料設計與綠色化工領域形成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完整創新鏈條,充分彰顯了科研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實踐價值。
三、產教協同:科技賦能區域產業發展
2021年,徐晶積極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來到廣西大學工作。她積極踐行“把論文寫在車間里”的理念,主動擔當作為,擔任廣西石油學會理事長,牽頭組建“碳基催化轉化產業創新聯盟”,推動企業與學校共建聯合實驗室,開展訂單式研究生聯合培養,將科研攻關、人才培養與廣西石化、新材料等產業需求深度對接融合。她的團隊開發的催化技術在廣西石化產業鏈中得到試點應用,有效助力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面對廣西打造“5G+工業互聯網”標桿工程、建設中國—東盟科創合作區的需求,徐晶帶領團隊深度參與廣西“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通過技術攻關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超過40%,為區域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持。她探索以科技為紐帶,貫通“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產業應用—人才培養”的科技發展創新生態,成為廣西依托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典型范式。
工作以來,徐晶始終以“大化工觀”踐行科教報國理想。她以動態催化的科學思維破解育人難題,用產學研融合的創新實踐服務國家戰略,更以“甘為人梯”的師者情懷滋養八桂大地。未來,她將繼續深耕催化科學“無人區”,為培育更多“懂理論、會創新、愛產業”的新化工人才而篤行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