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5-04-08&code=006&xuhao=9

2025年央視春晚中,科技舞蹈節目《秧BOT》驚艷全場——16臺靈動的“宇樹H1福兮”機器人身著東北傳統大花襖,將紅手絹舞動得行云流水。這次表演的成功,得益于幕后無數工程師的努力,廣西小伙羅犇德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羅犇德進入廣西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車輛工程專業學習。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加入廣西大學ROBOT-Z機器人創新實驗室,從此與機器人研發結緣。也就是在這里,羅犇德堅定了他往機器人方向發展的決心。
“他雖是車輛專業,但對機器人控制充滿熱情,常在實驗室通宵調試代碼。”這是實驗室指導老師李巖舟對羅犇德的印象。就這樣,在一次次參加比賽的過程中,羅犇德不斷成長。在2019年的全國智能農業裝備創新大賽上,他參與設計了一款智能除草機器人,能通過圖像識別精準定位雜草并鏟除,這兼具實用性與創新性的作品在大賽中斬獲一等獎。
大三時,為了參加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他與團隊耗時半年研發出一臺四足仿生機器人。“四足運動對平衡控制要求極高,我們嘗試了數十種步態算法。”羅犇德回憶,這臺機器人實現了穩定的行走和越障,而這段經歷讓他堅定了研究方向——足式機器人運動控制。
2019年9月,羅犇德代表廣西大學參加第四屆全球重大挑戰論壇。該論壇由中、美、英三國工程院聯合主辦,聚焦21世紀人類面臨的工程科技難題。他與跨國團隊提出的“AI驅動的個性化水資源分配系統”,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區域用水需求,優化資源配置方案。“我們雖未進入前十,但學會了用工程思維解決全球性問題。”羅犇德在賽后總結中寫道。這段經歷讓他開闊了視野,更讓他了解到技術的人文價值:“工程師不僅要懂代碼,更要關注技術如何服務社會。”
從廣西大學畢業后,羅犇德前往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深造,畢業后加入宇樹科技,專注于足式機器人運動控制方面的研發。
“在《秧BOT》中,我負責開發 H1 機器人的全身動作,主要包括上下肢協同運動。同時,還要確保機器人的運動節奏,與音樂節奏相匹配。”羅犇德告訴記者,要讓機器人跳出秧歌的韻律感,關鍵在于動作軌跡的連貫性與機器人之間的協同性。為此,他與團隊反復調整算法,確保機器人能夠穩定且優雅地完成表演任務。
“節目開始之前,我整個人一直處于興奮的狀態。”當機器人在臺上表演的時候,羅犇德和團隊同事們一直高度緊張,在后臺監測機器人的實時數據。“一直到機器人走下舞臺的那一刻,我們才放下心來,互相討論準備怎么過年。”
《秧BOT》的成功也讓羅犇德確信,機器人技術的發展不會局限于實驗室,而是應融入具體的生活和工作場景。“機器人無論是在工業、家用還是農業方面,都大有可為。”羅犇德如是對記者表示。
談起機器人在家鄉廣西的應用,他也有諸多設想。“足式機器人能有效克服地形障礙,在復雜的工況下能發揮更大優勢,這與廣西多丘陵山區的特點相適配。另外,還可以借鑒《秧BOT》的經驗,利用機器人推廣民族文化。”羅犇德說。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熱愛的方向?”對于家鄉學弟學妹的提問,羅犇德回答:“不要過于在意一時的輸贏,關鍵是在實踐過程中鍛煉自身能力,或許在不斷嘗試與探索里,就能找到自己熱愛的方向。”